一、活动定位
目标与意义
提升安全意识:通过竞赛形式普及网络安全知识,覆盖企业、高校、社会公众。
挖掘实战人才:聚焦攻防实战能力,为行业输送具备应急响应、漏洞挖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。
打造行业标杆:联合政府、企业、高校,构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网络安全竞赛品牌。
活动规模
线上参与:预计吸引10,000+个人选手、500+支团队报名,覆盖全国30个省份。
线下落地:在3-5个核心城市(如北京、上海、成都)举办线下总决赛暨行业峰会。
二、赛制设计
竞赛模式
线上初赛(CTF夺旗赛,3天):
题目类型:Web安全、逆向工程、密码学、二进制漏洞挖掘、数据隐私保护。
晋级规则:个人赛前200名、团队赛前50名晋级复赛。
线上复赛(AWD攻防赛,2天):
模拟环境:搭建企业级网络靶场,包含Web应用、数据库、工业控制系统等场景。
晋级规则:团队积分排名前20进入线下总决赛。
线下总决赛(实景攻防+行业挑战赛,1天):
实景攻防:在隔离的物理环境中模拟真实网络攻击(如供应链攻击、勒索软件防御)。
企业命题赛:联合金融、能源、医疗等行业头部企业,设置行业痛点场景(如医疗数据泄露防护)。
参赛对象
高校组:在校本科生/研究生,需以团队形式报名(每队3-5人)。
企业组:网络安全从业者,可跨企业组队(每队2-4人)。
社会组:网络安全爱好者,支持个人报名(参与个人赛道排名)。
三、技术保障方案
竞赛平台
核心系统:采用开源CTF平台(如CTFd)二次开发,支持高并发(≥10万人同时在线)。
攻防环境:
使用容器化技术(Docker+Kubernetes)快速部署靶机,确保环境隔离与资源弹性扩展。
集成自动化评分系统,实时更新团队积分与排名。
安全防护
网络隔离:线上赛段采用VPN专线接入,禁止外部IP访问竞赛环境。
反作弊机制:
监控选手操作日志,禁止使用自动化工具(如SQLMap、Burp Suite批量扫描)。
题目MD5校验,防止题目泄露与提前解题。
应急预案
技术团队:成立20人技术保障组,分时段轮班监控平台稳定性。
备用方案:准备异地服务器集群,主平台故障时5分钟内切换至备用环境。
四、宣传推广策略
预热期(赛前1个月)
线上传播:
发布悬念海报与短视频(如“你的防火墙能撑过3分钟吗?”),在微博、抖音发起话题#网络安全攻防战#。
联合安全媒体(如FreeBuf、安全牛)发布竞赛预告,开设“每日一题”互动栏目。
线下地推:
在高校、科技园区举办安全沙龙,邀请往届选手分享经验。
联合企业发布“安全人才招募令”,将竞赛成绩作为招聘参考。
赛中传播(比赛期间)
直播互动:
在B站、虎牙开设多机位直播间,邀请知名选手与安全专家解说。
开启弹幕竞猜(如“下一支被攻破的队伍是?”),赠送竞赛周边礼品。
实时战报:
每2小时发布积分排行榜,制作选手高光操作集锦(如“1分钟破解加密算法”)。
赛后总结(赛后1周)
技术复盘:整理优秀解题思路与攻防案例,形成《竞赛技术白皮书》供行业参考。
品牌延续:将竞赛环境开源至GitHub,供安全爱好者学习;启动“下一届竞赛命题征集”。
五、线下落地执行(总决赛暨峰会)
活动日程
上午:总决赛实景攻防赛(3小时),大屏幕实时展示攻防动态。
下午:行业峰会(主题演讲+圆桌论坛),议题涵盖“AI在安全攻防中的应用”“数据安全合规挑战”。
晚上:颁奖典礼与晚宴,颁发奖金、证书及“年度安全创新奖”等特别奖项。
场地与设备
主会场:选择1000人以上会展中心,配备LED主屏、分屏直播系统、同声传译设备。
互动体验区:设置安全攻防演示(如钓鱼邮件模拟、人脸识别破解)、企业展台(展示安全产品)。
嘉宾邀请
政府领导:网信办、工信部代表致辞,强调网络安全重要性。
行业大咖:邀请奇安信、启明星辰等企业CTO,以及高校教授(如清华、北大网络安全实验室负责人)。
六、商业化模式
赞助体系
首席赞助商(1名):冠名权(如“XX杯网络安全竞赛”)、现场品牌露出、定制题目植入。
战略合作伙伴(3-5名):提供设备/服务支持(如服务器、云服务),获得LOGO展示与数据报告。
行业支持单位:联合安全媒体、培训机构,共享宣传资源与选手数据。
盈利渠道
报名费用:企业组收取500元/队报名费,高校组与社会组免费。
数据服务:向企业提供选手能力评估报告(需选手授权),售价2000元/份。
周边销售:推出竞赛限定T恤、键盘、U盘(预装安全工具包),利润占比约15%。
如果大家有任何需求,可以拨打发布者电话,信息真是有效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