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项目背景与核心目标
1. 项目背景
文化趋势:
国潮崛起: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认同感提升(90后/00后占比超60%),东方美学相关产品搜索量年增长120%;
设计赋能:全球设计周中,“东方元素”主题展览占比从2019年的15%增至2023年的35%,成为国际设计界新焦点。
市场机遇:
目标城市(如杭州、苏州、成都)文化消费潜力大,但缺乏高规格、沉浸式的东方美学体验活动;
竞品设计周多聚焦现代工业设计,东方美学细分领域存在空白。
2. 核心目标
短期(1-3个月):
吸引10万+线下观众,线上曝光量突破5000万次;
联动50+东方美学品牌/设计师,促成合作签约金额超2000万元。
长期(1年):
打造“东方美学设计周”IP,成为国内文化设计领域标杆活动;
推动东方美学商业化,带动参展品牌销售额平均增长30%。
二、活动定位与差异化策略
1. 核心定位
主题:“东方之韵,设计新生”
强调“传统与现代融合”,拒绝“复古堆砌”,以创新设计激活东方美学基因。
slogan:“一器一物,皆有东方魂”
通过具象化表达(器物)传递抽象文化价值(东方魂),降低用户理解门槛。
2. 差异化策略
内容创新:
设立“非遗再造实验室”:邀请非遗传承人(如苏绣、榫卯)与新锐设计师合作,现场创作可量产的文创产品;
举办“东方美学黑客松”:48小时限时设计挑战,主题为“用科技重构传统纹样”,优胜作品获投资孵化。
体验升级:
打造“五感沉浸式展馆”:结合视觉(光影投影)、听觉(古琴/尺八演奏)、嗅觉(沉香/檀香)、触觉(丝绸/瓷器)、味觉(宋式茶点),构建全方位东方美学场景。
三、整合营销执行方案
1. 线上传播:文化破圈+社交裂变
(1)内容营销矩阵
平台 内容类型 目标 执行计划
抖音 15秒“东方美学冷知识”短视频 吸引年轻用户(18-30岁) 每周发布3条,联合文化类KOL(如@才疏学浅的才浅)解析“青铜器纹样寓意”“宋代极简美学”
小红书 场景化种草笔记 激发女性用户购买欲 邀请家居/时尚类KOC发布“东方美学改造家”教程(如用屏风分隔空间、穿汉服拍国风大片),评论区抽奖送设计周门票
B站 深度纪录片+设计师访谈 建立专业品牌形象 联合UP主(如@影视飓风)拍摄《东方美学100年》纪录片,采访参展设计师(如朱仁民、杨明洁)
(2)社交裂变活动
“东方美学打卡地图”:
用户在线上H5页面领取电子地图,线下到设计周展馆打卡5个指定点位(如非遗展区、科技互动区),可兑换“限量版东方美学手账本”;
分享打卡照片至朋友圈/微博,带话题#东方美学设计周#,额外获赠“设计师联名款茶具”。
“东方美学传承人”挑战赛:
用户上传自己创作的东方美学作品(如书法、水墨画、汉服穿搭),点赞TOP100获赠设计周VIP票;
联合抖音发起“东方美学变装”特效,降低参与门槛(如一键生成“宋代文人”“唐代仕女”造型)。
2. 线下活动:高势能引爆+长尾运营
(1)主会场活动
开幕式:
亮点设计:
“水墨投影秀”:用3D Mapping技术在建筑立面呈现动态《千里江山图》;
“非遗时装秀”:模特身着融合苏绣、扎染的现代服装走秀,背景音乐为电子版《广陵散》。
主题展览:
“东方未来馆”:展示AI生成的东方美学设计(如用算法生成“赛博朋克版敦煌飞天”);
“生活美学馆”:复刻宋代文人四艺(点茶、焚香、插花、挂画)场景,提供体验课程(需预约,收费99元/人,含材料包)。
(2)分会场活动
快闪店:
选址:城市地标(如上海新天地、成都太古里);
体验设计:
“东方美学盲盒机”:支付39元随机获得1款设计周联名文创(如徽章、书签);
“AR寻宝”:扫描快闪店海报,用手机AR功能捕捉“虚拟东方神兽”(如麒麟、凤凰),兑换优惠券。
异业合作:
与高端酒店合作:推出“东方美学主题套房”(含设计周限定香氛、茶具);
与汽车品牌联名:打造“东方美学概念车”(内饰采用竹编、丝绸元素),设计周期间首发并开放试驾。
四、数据驱动与效果优化
1. 数据监测体系
核心指标:
曝光层:短视频播放量、话题阅读量、H5页面访问量;
转化层:门票购买率、展馆打卡率、联名产品售罄率;
忠诚层:社交媒体二次传播率、用户NPS(净推荐值)、参展品牌复购率。
工具支持:
用户画像:通过CDP(客户数据平台)整合线上线下数据,生成“年龄/性别/地域/兴趣标签”(如25-35岁女性、国风爱好者);
热力图分析:监控展馆内人流分布,优化动线设计(如将高人气展区放在入口附近)。
2. 动态优化机制
每日复盘:
淘汰低效内容(如点击率<3%的信息流广告);
调整投放时间(如职场人群午休(12:00-14:00)加大小红书投放)。
每周迭代:
根据用户反馈优化体验环节(如将“生活美学馆”课程时长从2小时缩短至1小时);
升级裂变奖励(如将“手账本”升级为“设计师签名版丝巾”)。
五、预算分配与ROI预估
1. 预算占比
渠道/活动 预算占比 说明
线上广告 35% 抖音/小红书信息流、B站UP主合作
线下活动 40% 主会场搭建、快闪店运营、异业合作费用
用户激励 15% 打卡奖励、挑战赛奖金、联名产品补贴
应急储备 10% 应对天气突变(如户外活动改期)或舆情
2. ROI预估
首年目标:
线下门票收入:500万元(按单人票100元、5万人次计算);
线上联名产品销售额:1500万元(按客单价300元、5万件计算);
参展品牌签约金额:2000万元(B端合作收入)。
营销费用占比:≤25%(即1000万元);
费效比:每1元营销投入带动4元收益。
六、风险应对与预案
1. 潜在风险
天气突变:户外活动(如开幕式)遇雨导致人流减少;
舆情危机:用户对“东方美学”解读存在争议(如“文化挪用”质疑);
参与度不足:年轻用户对传统活动形式兴趣低迷。
2. 应对策略
天气突变:
提前准备雨棚、一次性雨衣,将户外环节(如时装秀)移至室内;
通过短信/APP推送“雨天专属福利”(如免费领取热饮)。
舆情危机:
设立“文化顾问团”(邀请历史学家、非遗传承人参与内容审核);
快速响应:2小时内发布官方声明,强调“尊重传统、创新表达”的初心。
参与度不足:
增加互动环节(如“东方美学DIY工坊”让用户亲手制作香囊、团扇);
联合游戏厂商推出“线上寻宝+线下兑换”活动(如在《原神》中植入设计周任务,完成任务可领实体奖品)。
七、总结与执行关键点
1. 核心策略总结
文化破圈:通过年轻化表达(如短视频、盲盒、AR)降低东方美学理解门槛;
体验为王:以“五感沉浸”构建差异化记忆点,区别于传统设计展;
生态共赢:联动品牌、设计师、用户、平台,形成“设计-生产-消费”闭环。
2. 执行关键点
节奏把控:
预热期(T-2月):通过KOL测评、话题炒作建立认知;
爆发期(T-1月至活动期):结合大促(如双11)推出“早鸟票+联名产品套餐”;
长尾期(活动后1-3月):通过纪录片二创、设计师专访持续输出内容。
资源整合:
内部协同:市场部、策展部、技术部数据共享,避免信息孤岛;
外部联动:与文旅局、非遗保护中心合作,获取政策支持与资源倾斜。
通过文化赋能设计、科技重塑体验,东方美学设计周将重新定义“中国式审美”,成为连接传统与未来、东方与全球的文化桥梁。
如果大家有任何需求,可以拨打发布者电话,信息真是有效!